Joe Winston工作坊心得-戲劇教育應用於道德課程

壹、講師介紹

Prof. Joe Winston任教於英國瓦立克大學教育研究所,英國中小學英語與戲劇課程召集人,每年定期受邀至新加坡、香港等國中學主講英語與戲劇課程講座。他是國際期刊《戲劇教育研究》的共同編輯,曾在台出版兩本圖書【5-11歲的戲劇、語文與道德教育】及【開始玩戲劇4-11-兒童戲劇課程教師手冊】。

 

貳、活動紀錄

一、暖身遊戲:遊戲的進行是要和即將要說的故事有相關性,根據要發展的主題設計活動,讓參與者逐漸進入情境裡頭。Joe會以左手舉高右手放在嘴巴上的動作,提示所有人都要跟著他做這個動作,並且開始安靜下來,以控制秩序。

(一)介紹自己的姓名,並加上適合自己姓名的動作:大家要快速的跟著介紹名字的人做一次。

(二)空間漫步:請與相遇的夥伴做自我介紹,舉起右手放在左胸表示:「我喜歡你。」亦可以大聲說出這句話,然後相互擊掌,與下一個人遇見的人做自我介紹。

(三)介紹別人:在英國,用手指著別人是很不禮貌的,但Joe要參與者對著某人做出指指點點的動作,跟旁邊的人介紹剛才遇到的人,並說出他的名字。

(四)請跟我一起走:Joe在走動時,會說出一個個人特質,這個個人特質不是杜撰的,在外圈的參與者如果也符合這個特質,就可以走進內圈一起繞著圈走,這個特質可以是:穿黑衣服的、戴眼鏡的、有弟弟的、去過法國的,或使用自己喜歡或討厭的。在內圈的某個人提出另一個特質,內圈的人仍保有特質的繼續繞圈走,不是的就自動離開,外圈的有此項的特質的就走入內圈加入,直到Joe喊停。透過這個活動,可以更加能瞭解彼此的喜好。

(五)交換位置:大家繞成一個圈,彼此都能看見彼此的狀況,由一人站在圓圈的中央,站在圈上的人必須以眼神示意站在自己對面的某一位夥伴,只要彼此眼神交會便開始互奔至對方的位置,可多組同時進行。站在中央的人可以利用這個時機填進空位裡,但是不要以眼睛注視著大家的動作,必須是利用身體的感覺去察覺有人要交換位置的意圖。

(六)站在中央者分享感受:這個活動要與接下來的活動是有關的,在這個活動中會產生很多情緒,當然會有很好玩歡樂的成份,但站在中間的人,會有什麼感覺?或許他很不舒服。參與者分享自己站在中間的情緒:緊張、寂寞、害怕、被孤立,Joe說明這些情緒或許就是故事裡住在另一個山丘的老人會有的感受。

 

二、從文字引發問題:通常每個問題的答案都會引發學生思考而產生更多的問題,以便得到更多元及深入的訊息。

(一)請參與者看白板上的文字:On a hill

                              Among hills

                              Lived one old man

(二)參與者從文字敘述發問問題:例如這個老人為什麼一個人住?他結婚了嗎?發什麼事?他是如何過生活的?通常每個問題都會引發學生思考而產生更多的問題。

(三)教師入戲:Joe戴上帽子扮演老人和參與者見面,讓參與者問問題,以便更加瞭解這個老人的相關訊息。

老人:你們有問題要問我嗎?

成員:你為什麼一個人住?

老人:關你什麼事

成員:你結婚了嗎?

老人:你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停頓一下)是,我結婚了

成員:當你生病時,誰來照顧你?

老人:我看起來是常生病的樣子嗎?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

成員:你有朋友嗎?

老人:我有動物的朋友。

成員:你吃素嗎?

老人:這是什麼問題?我不吃素

成員:因為你和動物是很好的朋友,所以覺得你可能不會吃肉。

老人:我吃肉,但我不會去吃獅子的肉。

成員:你會去打獵嗎?

老人:我不去,我種田,我是個農夫,我希望跟村裡的人離得遠遠的。

成員:你有離開過這裡嗎?

老人:沒有,我覺得村裡的人都不喜歡我。

成員:你從小就住在這裡嗎?

老人:這是我自己的事,我不會跟任何人說這件事,尤其是那些村民。

成員:那你會跟你的熊說這些事嗎?

老人:這個人瘋了嗎?會啊,但我的熊並不會問我愚蠢的問題

成員:你說那些村民很冷漠,是不是曾經和村民有過什麼衝突呢?

老人:我不想回答。

成員:Hello, 我可以跟你做朋友嗎?

Joe:(脫下帽子)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老人的答案。

(四)教師出戲:Joe脫下帽子,詢問參與者對那個老人有什麼觀察或蒐集到進一步的資訊,包含:老人是耕種維生、養了很多動物、似乎和村民有衝突而獨居在另一個山丘、脾氣不佳、內心受過創傷等等。

(五)分享:

1.依據學生的興趣選擇故事:這是針對八到十二歲的學生所設計的活動,所以選擇故事時就得針對這個年齡層孩子的興趣來做設定,孩子通常是喜歡「動物」的,這就是吸引孩子對老人有興趣的「鉤子」。

2.教師入戲的原則:教師入戲前應建立師生良好的互信基礎,畢竟這個老人脾氣不佳,是有可能嚇壞孩子的,等到教師覺得線索足夠學生探索了就可以出戲,這是布萊希特所謂的以外來角色來評估發生的事情,教師要裝作什麼都不知情,反問學生的感受,幫助他們探索有關老人的一切。

3.可以利用「坐針氈」的手法來進行:這個部份也可以利用「坐針氈」的手法來進行,千萬不要拘泥在「坐」這個字眼上面,被詢問的角色的動作神態也是提供線索的來源,例如老人可以是跛著腳走路的,孩子可以從這個線索猜測老人受過傷,並思考為何他會受傷。

 

三、呈現故事:Joe開始將繪本讀出來,參與者聆聽著他的聲音及背景音樂,眼睛看著螢幕上的繪本畫面,感受這個老人的故事。

(一)故事內容:在一個山丘有一個村落,在另一個山丘上則有一位獨居老者,他豢養了許多動物,狗、羊、斑馬……,和一隻從馬戲團來的獅子。這位老者對待動物極其呵護,只有一位居住在村莊的男孩看見,男孩不明白為何村民都不願意和老者交往。有一天,下起豪雨,山谷成為水窪,老者居住的山丘也在大水的淹沒下,宛如一座孤島,豪雨仍持續的下著,男孩聽見動物的哀號,決定乘坐小船拯救老者與他的動物,一開始老者婉拒他的義行,但是看著動物一隻隻平安被送達安全的村莊,老者也終於接受男孩的救援,在拯救的同時,村民也將木桶集結綁在一起,讓動物可以安全上岸,上岸的動物也在各個村民找到暫棲之所。老者最後也抵達村莊,看著村民與男孩的付出,臉上不知是淚水還是雨水,他露出了感激的微笑……。豪雨停了,山谷間出現一道美麗的彩虹。

(二)分享:Joe請參與者思考為何選擇這個故事的原因,故事中的哪個部份是吸引孩子的呢?參與者分享包含:主角是個男孩,和一般故事以成人為英雄的角色不同;這個故事有許多的動物;故事有冒險性。Joe表示選擇故事的首要原則是要能吸引孩子,並且故事是具有教育目的的。因為這個故事是憂傷的、嚴肅的,所以接下來的遊戲就不能再延續這樣的氛圍,畢竟我們希望孩子從快樂中學習,這也比較符合孩子的天性。

 

四、故事活動一:活動不能僅只是活動而已,切記每個活動均有其目的或教育意義。

(一)老人追趕動物:Joe要大家假想在老人獨居的山丘上一些生活的常態,其中有可能是老人飼養的動物十分調皮,老人要設法將他們趕回家。Joe要參與者自己假想為一種動物,Joe則扮演老人,扮演動物的參與者要不願意被趕回家而想辦法逃跑,但是一旦被Joe牽到手的參與者,就得幫忙趕動物回家(捉動物),這個動作會讓大家連接在一起,活動一直到Joe喊停為止。

(二)故事魔法棒:Joe拿出一根魔法棒,這根魔法棒一揮就能重現繪本故事的某個場景,因為參與者都是成人、有戲劇經驗,所以Joe不會點名請人上來扮演某個角色,完全由自願者一一隨著Joe的敘述逐漸加入情景中,直到Joe:「呼噓!」把魔法棒一揮,場景便煙消雲散,扮演者回至場外的位置,等待Joe下一個指令,再由其他自願者依Joe的情境敘述來扮演。

1.模仿動物:老人在山丘上照顧他的動物,有長頸鹿、有猩猩,老人餵養牠們,這些動物也以他們的方式回應老人和其他動物。Joe下令他們擁抱在一起,但是必須以他們扮演的角色來做動作。

2.男孩窺視老人:男孩拿著望遠鏡偷偷窺視著老人與動物們的互動,之後便騎著腳踏車離開,殊料天空開始下起雨來,小雨(外圍參與者輕輕拍打地板)、大雨(外圍參與者加重拍打力道),男孩冒雨騎著腳踏車,腳踏車在泥地上打滑,雨越下越大,男孩連同著腳踏車跌落在泥沼中。

3.山丘淹水,男孩搭船渡水:男孩眼看著大水淹過山谷,老人居住的山丘在豪雨的襲擊淹水的水位不斷升高,狂風呼嘯、雨勢強勁(由外圍參與者製造聲效),水面波濤洶湧,男孩搭乘小船離開村莊往山丘行駛,洶湧的水浪讓男孩的船搖搖晃晃,男孩好不容易到達山丘,但是水勢阻擋了男孩到達山丘。

4.男孩拯救動物:男孩搭船前往山丘,水面波濤洶湧,但是男孩無所畏懼,抵達山丘時,老人拒絕男孩的幫助,但是動物們卻紛紛跳上男孩駛來的船,男孩將動物送回村莊,居民紛紛將動物接回家躲避風雨,男孩又駕著船前往山丘,老人終於被打動。

(三)分享:

1.活動的目的包含有社會性的學習,即合作學習,戲劇的元素,像是聲音及肢體的模仿等,在四個故事魔法棒中,運用口述及即興表演幫助學生回顧繪本裡的故事,及其中的事件。

2.不必拘泥於繪本的詩意語言:Joe把故事的細節刻畫得很清楚,將繪本原有的詩意給抹煞了,但是對Joe來說,繪本是一個素材,我們牢記教育目的來設計活動與遊戲來幫助學生更加進入故事的情境,這才是更重要的,因此他也把故事氣氛轉化為有趣且快速的,不讓孩子一直沉溺在哀傷的氣氛中。

3.在戲劇的活動中要忘記自己:活動的本身是要讓學習更加有趣,並不是要發展表演的技巧訓練,我們不必在意別人怎麼去扮演長頸鹿、也不必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個什麼樣子,老師和學生都要能接受各種的呈現,像是扮演獅子的人突然跟著敘述的情節自動轉變扮演老者,我們不必在意這樣是否是對的,才能盡興於遊戲中。戲劇活動上難免會有一些接觸,它是很自然的發生的,不必刻意告知對方:「我要觸摸你了。」戲劇活動建立於互信的基礎上,每個人都要忘卻自己才能夠享受戲劇的快樂。

 

五、故事活動二:參與者在空間中移動,想辦法填補各個空間並保持與其他人的距離,當Joe說哈奇某個數字的時候,大家就要想辦法和某個數字的人抱在一起,活動至哈奇六時,參與者互相介紹自己的名字讓成員熟悉,這是接下來要一起進行活動的小組夥伴。

(一)情緒靜象:

1.情緒單字:Joe將故事中所呈現出來的情緒書寫在在白板上,這些情緒是具有戲劇張力的,包含友誼、恐懼、希望、絕望、勇氣、妥協、不信任。

2.靜象畫面:一個組分配到一種情緒,思考這個情緒,是發生在故事中的哪個片刻,組員一起討論出一個代表某一情緒的畫面,利用肢體語言呈現出畫面的張力,其他人看到時會很清楚的知道這是故事裡的哪一個片段。每個人都要出現在畫面中,有可能是扮演人或是動物、山丘、水等。等到Joe下達指令,各組各自呈現靜象。

3.肢體-符號-情緒張力:請參與者回想剛才在靜象中做的動作,哪些動作可以強化白板上那些單字的情緒。透過這種討論,可以讓大家學到更多符號學的東西。可以組合這些不同的情緒畫面,作為敘事觀點的情緒地圖,在戲劇製作或是TIE時,這個活動會很適合,若一直都是痛苦或是有趣,觀眾是看不下去的。這些情緒是跟著故事在走動。在大家呈現的靜象有很多都使用同一個片段,這顯示那個片段充斥著許多的情緒,張力是多麼的強烈。

(二)即興表演:

1.小組討論與第一次呈現:在老人過去的歲月中是否曾發生過什麼事情讓他內心受到傷害,重點應該要擺放在過去究竟發生什麼事,不需要將情節延伸到後來獨居在山丘上的結局。他一直是獨居的嗎?他結過婚嗎?他有孩子嗎?那些動物是如何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呢?大家儘可能的思考,討論出一個共同的答案後,便可以開始將這些情節排練出來。等到Joe下達指令,各組由靜象畫面開始,各自呈現出故事片段。

2.選出重要的三十秒呈現:在各組這個故事裡面,Joe請大家擷取出重要的三十秒作為呈現給其他小組觀看的片段,各組討論及排練的時間是三分鐘,呈現時仍以小組為單位坐著觀看。

3.第二次呈現:Joe指定某組為最後一組,其他組則依Joe點到的順序上台,呈現後必須馬上回帶原來的位置,觀看下一組的表演,每一組都要給下一組的表演兩個好的回饋,指定為最後一組的小組則負責給予第一組回饋。大家全部呈現完畢後再一起鼓掌結束。

a.老人年輕時被誤以為是賣國賊而被家人、村民唾棄。

b.老人家救動物,結果被人報仇,老人家人被火燒死。

c.老人小時候在家中因小狗被罵,帶著小狗離家、流浪,最後小狗被警察帶走。

d.鄰居來老人家裡抱怨老人養的狗製造髒亂,硬把狗帶走,讓他的太太傷心去世了。

e.老人小時候被賣到馬戲團,團長要他負責教養動物,但是動物們表演不理想,團長又對他及動物拳打腳踢,於是帶著動物們逃跑。

f.老人年輕時在馬戲團中表演高空特技,結果跌下來受傷,被觀眾指責。

g.老人是馬戲團團長,他的兒子表演空中飛人,卻因失火、觀眾不願意幫助他救小孩,孩子喪命火窟。

h.老人年輕時因擔任空中飛人跌下來跛了腳,和一群受了傷無表演能力的動物一同被馬戲團團長趕出去。

(三)分享

1.依學生的情況不同來調整教學方式:學生在即興表演時很容易就忘記剛才才完成的排練,所以可以像我們的活動一樣,從表演中選出很重要的30秒,請學生仔細的排練那個片段,從靜象開始,結束時也是一個靜象。另外避免台詞過度集中在某個角色或學生忘詞,可以規定每個人都要說二句話並寫下來。

2.回饋前先在組內做討論:先讓學生回到小組內進行討論對他組的回饋,可以藉此讓小孩再次重溫故事的情節而有根據的說出回饋。

3.不是選擇最好的:各組的呈現的故事都是有可能發生的,我們不是要從呈現中選擇一個最好的故事,只是在推敲老人的過去。

4.戲劇的教育價值:戲劇的教育價值比學生是如何演出還要來的廣泛,老人的脾氣不佳是有其原因,每個人都有過去,戲劇是我們表達的語言,透過戲劇探討人性的相關議題,我們不是從中在批判老人的壞脾氣,而是學習如何包容和體諒。

5.公平的遊戲規則:團隊的精神與互信是戲劇工作中的要件,老師要架構出團隊合作的框架,例如規定由哪一組給哪一組回饋與讚美,學生沒有選擇的權力,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別人的稱讚。同樣的規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甚至老師也可以加入某一組共同參與回饋的過程。

6.如何增進表演能力:在準備表演時,老師進入各組的排練,可以協助學生有更好的演出。演出結束後,老師也要提醒學生,看到好的演出,可以作為下次演出的參考,這種學習是在數學這樣的學科所無法達成的。從看他人的優點來進行學習是較快樂的學習方式。

 

六、故事活動三:利用遊戲幫助參與者更加去探索老人其他的正面特質。

(一)以不同速度行走:Joe請大家依照指令以「1.2.3」三種不同的速度在空間中行走,行走時保持彼此間的距離,要避免與其他人碰撞。

(二)找伙伴:找到一個伙伴站在一起,然後跟你的伙伴說再見,再換一個伙伴,說再見,共三次。最後在一起的兩人一組,找到一個彼此的空間。決定誰是A誰是B

(三)補充:在進入到一個新的環境裡,老師對學生不是那麼的熟悉,透過不斷交換伙伴的方式,以確定那些學生是不受歡迎的,也可以在交換伙伴的空檔注意學生是否有眼神示意要成為一組,此時老師可以下達交換伙伴及提前阻隔在兩人的中間避免他們集結,這樣的作法對老師來說會比較安全,也容易掌控遊戲時的秩序

(四)比手畫腳:

1.說明:老人很照顧動物,他有非常多動物。A要演出老人一種照顧動物的方式,請大家猜他照顧的是什麼動物,演出時不能說話。他的同組組員B,就根據他做的動作,不斷的猜他可能是在對什麼動物做什麼事,若B說:「你在幫駱駝梳毛嗎?」梳毛是對的動作,但駱駝是不對的,A要繼續做更清楚的動作來提示B這個動物是什麼,直到對方猜對了為止,那麼A就可坐下,換由B來比手畫腳,每組請不斷的輪替直到Joe喊停為止。

2.分享:

a.若是在帶領孩子進行這個遊戲前,老師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二、三十種老人會豢養的動物,幫助孩子能順利進行比手畫腳的遊戲。

b.討論老人的特質:在照顧這些動物時,老人需要什麼特質?例如:有一組分享的是教海豚唱歌的情形,在對待海豚時,老人需要展現的是細膩及敏感的特質。表演海豚時需要展現出牠在游泳時的強健和敏捷,我們可利用這樣的討論將語言的學習置入於戲劇情境中,幫助孩子找到老人在脾氣不佳的表象下,有其正面且友善的特質。

 

七、故事活動四:每個人都在空間中自由走動,Joe喊「哈奇六」,六人一組然後圍圓圈坐下。

(一)探討老人會去村莊的理由:小組共同討論出一個老人會到村莊的哪裡?去那個地方的理由何在?Joe綜合各組的討論,老人會到村莊的地點包含:

1.藥局:老人或他養的動物可能受傷,需要吃藥或買藥包紮。

2.雜貨店:老人需要添購一些日常所需的用品。

3.空屋:老人以前居住在村莊時的屋子,他要憑弔過往而前去。Joe補充說可能是鬼屋,或是那曾經是他和媽媽所居住的地方,他因為思念媽媽而來到空屋。

4.墓園:老人想要祭拜。Joe補充有可能是老人媽媽的墓園。

5.五金行, 種子與肥料店:老人需要購買耕種所需的用品或維修器具。

6.教堂或廟:老人想祈求某些事情。

7.鞋店:老人的鞋子壞了,需要修補。

(二)各組依分配到的地點,扮演在該處活動的村民:所有的人都需要扮演活的村民,不可以扮演死人(因為地點有墓園的關係,Joe特別要求大家這一點),每個人出現在那裡的原因可能不盡相同,有可能是在那裡工作的人,也可能是需要購買東西而來到那裡,也許這個村民只是路過,但是大家都得待在那個空間進行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及動作。小組各自在分配的空間中開始進行規劃,之後便要各組同時進行呈現,直到Joe喊停。

(三)加入有關老人的話題:呈現後,Joe要大家各自繼續在同一個地方活動繼續對話,然後即興加入談論有關老人的話題,但是不必整組的人都是在談論老人的事。

(四)老人出現在各組扮演的空間,並即興對話:Joe指定一組到場中央,從(二)的步驟開始對話,拍三下,再談論老人的話題,這個話題可能是有關老人上次進入村莊的情形,或只是聊老人的八卦,但是談論老人時,老人還沒出現在現場。Joe會在一旁瞭解大家的對話後,再戴上帽子成為老人進入該地點,所有村民要先靜止不動並看著老人,然後再繼續與老人的即興對話,直到Joe脫下帽子離開。

(五)討論:從各組的即興互動中,可以看出老人和村民間是沒有溝通的,大家一起思考看看在這其中,老人做錯了什麼?村民的錯誤又是什麼?

1.給予老人的建議:

a.老人每到一個地方都會習慣大聲咆哮,或是不禮貌的介入別人進行的對話中,他可以用比較禮貌的語氣詢問。

b.老人的表情過於嚴肅,他的臉上可以多一些微笑。

c.老人不必那麼急躁,應該好好把事情弄清楚。

d.空屋被拆的事情、或是墓地被挖掘,老人可以去看看文件是否合法,不要態度太衝。

e.應試著去瞭解別人的想法,不要一味的抱怨別人,平心氣和的和村民溝通。

f.少用負面的話語與情緒去和人溝通及看待事情。

2.給予村民的建議:

a.不要把老人當瘟疫,應該試著瞭解他。

b.八卦的真實性是有待商榷的,也許可以不聽、不相信。

c.要多關懷獨居老人,村民可以主動釋出善意,幫助他處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或教他上網的能力,避免他總是不知道新的訊息,而有墓園或空屋的糾紛。

(六)分享:

1.彩虹的出現:繪本以一場大洪水將老人和村民結合在一起,最後天空放晴出現一道絢麗的彩虹,代表著故事將走向一個美好的結局。也許我們可以再做一次彩虹過後的村莊,老人再度進入村莊,讓學生討論會發生什麼事情。切記故事的發展不可變化太快,讓故事突然變得一切都很美好,所以老師要加入一點有困難度的任務,畢竟村民和老人的改變是需要時間去學習的。

 2. 四到五人是最適宜的小組人數:這次工作坊因為人數較多,每組都有六個人,當老人進入村莊時,老人的對話都被其他人的嘈雜聲給掩蓋住了,或是人數過多,同一空間發生的事情會較難以掌控,無法將焦點聚集在老人身上。

3.教師入戲扮演老人:老人進入村莊時,所有的動作語言要拿捏得恰到好處,扮演老人不是要展現老師的表演能力有多好,主要是作議題的探討-如何化解衝突,老人的態度不可過兇,議題才會有討論的空間。

4.不是搬演故事:我們希望透過故事將教育性的議題做進一步的探討,藉由故事來設計戲劇課程,再以戲劇活動漸進式的帶領學生進行討論以達到教育目的,所以不是單純的將故事扮演一次的表演課程。

(七)儀式:在綜合座談的時候,Joe要大家兩個人一組坐在一起,一個扮演老人,一個扮演村民,無論是老人或村民都將經歷過這次事件後心中的想法簡短的寫在紙張上。Joe則在地上做出一個象徵竹伐的框架(這是大洪水來時,村民綁住多木桶搭出救助動物及老人的木伐),要大家一組組輪流前進將想法讀出來,並擺在那艘竹伐上,這是這個戲劇課程最後要進行的儀式,讓大家把心情沈澱下來仔細反省,採取一些對實際情形有助益的行動。

 

參、心得:

Joe從一位獨居老人的故事發展出這一套的道德議題課程,首先要選擇一個好的故事,Joe提醒我們要從學生的興趣、複雜或是較困難的任務、富有教育目的等三個方向來著眼,像是童話故事雖然故事有趣,但是裡面的任務是簡單的,答案淺顯易見就不適合拿來做議題的討論。

上學期我試著做「家暴」議題探討的課程時,我只是直覺得以教師入戲的方式帶領學生來進行討論,缺少Joe設計道德議題課程的概念,雖然學生感覺我所扮演的受虐婦女很像,對該角色頗為同情,但是我卻不知道教師入戲後應該要在哪個時機點出戲,透過這次的工作坊,我的問題得到解決,在學生還有發問興趣時出戲,才能蓄積最高的能量進行接下來的探討。

我也以為透過這種方式的討論,學生可以自己產生有解決相關問題的策略,但是Joe告訴我們教師入戲的重點不在於此,其實我當時應該是要透過教師入戲,幫助學生去探索受虐婦女的處境,並在出戲後讓學生描述他們看見的那位婦女面臨的是哪些困境,將所有的困境一一列出來,請每個小組就其困境規劃一套想法,然後再以施以家暴的先生角色進入各組模擬的情形,讓他們察覺運用的策略是否得當,或是有哪些更進一步的發現,這或許是Joe說的處理道德課程所需要的細膩度吧!

在工作坊的最後,Joe以一場儀式讓大家都沈澱心境,好好反思如何採取行動讓事情可以更美好,雖然這一點也不有趣,卻十分重要,如果活動總是熱熱鬧鬧的開始與結束,學生是沒有時間去省思整個課程所要教導的概念,往後我在做類似課程時,即使不能這樣大費周章的進行一場儀式,也應該讓學生在活動結束後安靜下來一分鐘,引導他們反思,再將課程進行後的感受發表出來,而不是受限於下課鐘聲而草草結束,畢竟學生真的被我們所設計的課程吸引時,他們真的是不會在乎鐘聲的。

Joe也採取動靜交錯的方式來設計活動,這也是他的課程會吸引學生的所在,

如果是我當初進行的「家暴」議題我會怎麼進行遊戲,讓學生玩得有趣,又能從中體會到什麼呢?我想到的是改變「一二三木頭人」的玩法,遊戲是受虐婦人需趁著酒醉的先生熟睡時逃跑,但是如果在逃跑過程中發出聲響(教室裡布置會發出聲響的物品極及陷阱),他的先生便會醒來,如果醒來了,婦人得回到原點,所以婦人必須安靜的逃跑,但是如果逃跑時孩子哭了,婦人必須回到孩子身邊哄抱孩子三秒鐘。讓學生挑戰如何安全的逃跑又不被發現,同時加上孩子的因素讓學生體會婦人心中的牽絆。

Joe的帶領下,我對設計課程的概念更加的清楚,對於如何有效運用戲劇策略也有進一步的瞭解。前陣子因為要瞭解教習劇場的操作模式,曾經訪問過瑞芳老師,我們曾經討論到將教習劇場的部份操作手法落實在班級教學上的可能性,我覺得Joe的作法讓我看到了這可能性,在學校裡,可以用故事來替代劇場的演出來進行議題的討論,教師入戲與出戲的手法替代演教員及丑客的角色,如果能搭配協同教學,相信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更豐富、教師也能減輕負擔,而更有意願將戲劇融入於教學當中,深化學生的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eambut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