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研討會心得:戲劇的魅力,從文學到戲劇課程的發展

壹、內容綱要

一、戲劇教育的意義

JulieDavid Booth的觀點來詮釋戲劇教育:David Booth認為藉由戲劇的行動兒童建構了自己的概念,戲劇提供了一個通道,幫助兒童打開狹隘的視野,戲劇是一個充滿幻想的世界,兒童在體驗戲劇過程中,有機會探索新的意義,也有機會去學習如何進行探索,也有可能創造出新的意義,所以在戲劇教育的課程中,比較可能產生多元的意義。在戲劇課程中語言的學習是相當重要的部份,戲劇很少是只有一個人的,它是合作性的藝術形式,將戲劇當作是一種教學法的時候,別忽略本質上它還是一種藝術形式,當以戲劇是作為教學媒介時,同時也兼具美學和藝術的層面。戲劇教育的三個重點如下:

1.在戲劇教育的課程中,不應該只是把故事搬演出來。

2.戲劇教育可以提昇語言技巧:戲劇提供一個仿真的情境讓孩子可以練習說、讀、寫,劇場可以說是探索新的語言及表達機會的概念,讓孩子了解故事中敘事的框架,這就是所謂的識讀能力。

3.戲劇教育本身有合作性特質: Sawyer說明即興戲劇是一個發展集體天才的有力方式,這是個人單獨存在時所沒有辦法達成的,所謂的天才或是創意應該是透過合作及群體的學習產生的。

二、從文學到戲劇課程的發展

(一)文學素材的選擇:

1.戲劇是關乎人的形式:幼兒階段的孩子忘了這個重點的時候,容易自我中心。例如在探索海底世界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舞蹈或戲劇來呈現,但透過戲劇的過程我們必須找到海底世界中是否有人,我們在戲劇內也要找到是否和人之間有連結性。

2.我們必須要關切學生的興趣是什麼:首先必須要了解可以和其他學科哪些理念做連結,有時候學生會有一些社會性的急切需求,如:次文化團體、霸凌事件,抑或是藉由戲劇探討貧窮,也有可能是為了參訪劇院或是某一個藝術節、一個計畫活動而進行戲劇活動。

3.文本的選擇要點:

1)這個素材是否可以牽涉一群人,讓全部的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

2)這個素材是否引指著過去或是未來。

3)這個素材是否具有美學的特質,隱藏在文本內的美感。

4)必須要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好的文本必須擁有兩個或更多的不平常的影響和點子在內,在戲劇之中必須要能夠吸引住學生,文本漂亮是不夠的。

5)學生要能夠認同這個素材,使用一本書的時候,可以只採用裡面的一、二個點子,或是採取文本中的一、二頁,有時這樣就相當足夠了。然後運用過程戲劇的方式探索角色或是文本中的議題及所搭配的音樂。

4.其他可以作為素材的物品:藝術作品、CD、信件、個人的藏照片、雜誌、報紙新聞等。

(二)老師的工作:

1.要把素材的內容和脈絡做有效連結:找到這些素材在學習上的可能性,檢證這些素材是否行得通,如果行得通才用,行不通則棄而不用。

2.語文學習使用圖畫書的主要目標就是語文學習的能力,即發展所謂的識讀能力,包涵以下五個部份:

1)口語能力:口語的表達提供了人類社會性的經驗,而戲劇是一個很棒的學習理解方式,因為再戲劇的情境下,孩子有說的機會,而且可以在不同的情境當中,學習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

2)寫作能力。

3)多媒體視讀能力:不僅是指讀懂多媒體材料,也要有創生多媒體的能力。

4)視覺能力:戲劇是一種視覺的媒介,我們用身體來傳達文學性。

5)身體和美學的能力。

                                                                                                       Creating

 


Arts Process

Responding

Reflecting

Presenting

 

 

 


Creating屬於口語、肢體與美學的創作部份,Presenting就是視覺的呈現,Responding(形式)& Reflecting(內容)則是書寫識讀的階段,戲劇的創作可以從任何一個點開始,然後循環推進。

4.帶領學生學習對文本的批判分析:網路上有太多垃圾,但學生不一定有分辨能力,所以我們必須教導學生批判性的能力。戲劇不是一個被動性學習的形式,它讓我們跳入其中去挖掘既有事實去思考,學生經由思考、回憶、批判,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作品出來,老師的職責是要幫助學生具備社會性批判能力,擔負起社會責任,尋求與人更多的互動模式。

5. 教師必須要做一個解碼者、意義的創造者、文本的分析、文本的使用者。

(三)如何從兒童文學規畫戲劇課程

1.兒童文學的優勢:以兒童文學當作起點,是因為兒童文學的作者提供了戲劇需要的角色、地點、情境,我們必須聰明的去使用這些素材。太簡單的故事如童話故事,任務過簡單而缺乏戲劇張力,則不是合適的文本。

2.從五個W開始:發生什麼事情?誰發生了什麼事?在哪裡發生的?什麼時間發生的?哪些是關鍵?故事通常是有一個任務的,而任務完成通常是有時間的壓力,這就是戲劇的張力。

3.詮釋及建構故事而非搬演:故事之後我們我們可以探究在這個故事之前發生了什麼?這個故事結束之後又會發生了什麼?在這個故事中發生了什麼是在故事中沒有被寫出來的,但是卻是相當重要的部份?相同的情境,不同的角色可能有何不同的表現?

4.進行的時機:戲劇活動可以當作在學生閱讀文本的前引,也有可能是一邊閱讀一邊進行戲劇活動,或是閱讀完畢之後以戲劇活動作為討論閱讀文本的一種方式。

5.聚焦:老師要想的是如何架構戲劇?是要變成歷史學家,還是站在邊緣觀看這個故事?這些將使戲劇教育的角度有所不同,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故事,就可以創造出探討故事的多元性。

6.不必忠實於作者創作故事的原始想法:我們也可以從作者某些想法來改編故事,改編故事給了孩子重說故事的機會,故事是一個跳板,讓孩子進入另一個領域進行探索。例如納尼亞傳奇,可以從孩子回到現實後開始,加入警察接獲線報等劇情。

三、結語

要當一個好的戲劇教育的老師,一定要大量的閱讀,尤其應該要多讀小說、繪本,因為戲劇本身就是說故事,大量的閱讀對於建構戲劇有很大的幫助,我們不需要把細節搞得很清楚,但是我們要很了解整個敘事的架構。

一般來說,閱讀是不給孩子看插畫,因為那些會侷限他們腦中的畫面,當故事敘述者在說故事時,孩子的腦海其實是會浮現一些畫面,這就是戲劇給予孩子的能力,將故事具象化,並透過想像力將角色形象化。

戲劇課程要成功,教師要讓自己的想像力能自由馳騁,設想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從書本中的線索,尋找更多不同的閱讀角度。

貳、文獻探討

(一)戲劇教育的功能

根據張曉華的《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論述,教育戲劇的功能是整體的,從學科的學習到人格的養成都有直接的效益,在師生群體互動的關係中,建立自然的學習情境,其教學上的功能包含以下十二項:1.活潑愉快有學習意義的學習、2.增進溝通與表達的技巧、3.促進個人行為與人際關係、4.培養想像能力,建立自我概念。5.建立社會認知,養成合群美德、6.增進語言學習及表達能力、7.提供獨立思考判斷與自我制約的學習、8.促進邏輯概念的發展能力、9.舒緩情緒,促進心理健康、10.學習與欣賞戲劇藝術、11.促進同儕與師生之間的瞭解與情誼、12.積極樂觀建立新的學習認知。

戲劇教育除了提供戲劇概念的學習外,也讓學生透過戲劇認識自己,獲得自我探索與成長的經驗,透過戲劇來進行議題探討,學生在學習時是愉快、主動的,除了知識的學習,也訓練其溝通、表達、合群的表現,提供獨立思考及邏輯發展的機會,並促進身心健康,我們可以說戲劇就是「全人」的學習。而映照到九年一貫的閱讀能力指標來看,運用戲劇教育在培養情意及養成自我解決能力上是極佳的閱讀策略。

(二)以戲劇教育作為閱讀指導的媒介

林玫君(2005)指出老師若在戲劇活動後,鼓勵學生寫下或畫下自己對故事的感想和創作,此對兒童閱讀及寫作能力的提升有相當大的幫助。塔克(Tucker)、萊斯(Rice)、艾德蒙生(Adamson)等三人分別發現戲劇活動能提昇幼兒閱讀準備度。加達(Galda)、卡藤和莫爾(Carlton Moore)、漢德生及先克(Henderson Shanker)的研究中,戲劇被證實比其他方法更能加強兒童閱讀理解能力。

張曉華(2006)其教育戲劇理論與實務中提到,語文教育學家史都維格(John Stewing)、詹姆士.摩菲特(James Moffett)都認為戲劇應該納入語文課程內作一種基礎教學,包含說話、閱讀及寫作的教學引導。在戲劇教育中非常重視「思想」的表現與價值上的判斷,透過焦點討論、問答、評價及教師總結的過程中,找尋判斷劇中人物、個人思想及其關聯的內涵。

吳美如(2003)在其研究中也指出戲劇活動能增進學生閱讀理解力,並幫助學生閱讀記憶。戲劇的扮演活動,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情境、理解課文內容,在掌握並歸納課文要點上,也有明顯的進步,而在朗讀文章或詩歌,抑揚頓挫與情感的表達深刻。另外,透過戲劇活動趣味性的練習、討論和排練的過程中,學生但對內容有更深刻的記憶,而且經由數次經驗其所閱讀的情境後,更能增加學生的長期記憶。黎淑慧(2004)也指出創造性戲劇作為語文課的設計活動,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結學者的說法,戲劇教育作為閱讀指導媒介的優點有:1.提高學習興趣與動機、2.提升閱讀準備度、3.加強閱讀理解能力、4.促進邏輯、批判思考、5.增強長期記憶、6.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7.培養參與團體的精神、增進人際互動、8.養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兒童的學習潛能很大,關鍵在於教師要掌握並根據兒童閱讀時的心理特徵,有效的啟發和引導(洪孟珠,民84)。「假裝」是兒童的天性,戲劇教育也是透過想像力去引導學生進行各項學習,利用戲劇進行閱讀指導,可以讓文字躍然於紙上,讓學生產實質的討論或扮演,將人物、事件、場景活化起來,提升閱讀的深度。Aidan Chambers說明穿梭在文字運用的不同層次,泅泳於意義的多種可能,這是一個熟練的讀者的閱讀態度,也是我們應該教孩子的事情。

在進行戲劇教學時,通常會運用戲劇習式,戲劇習式是一種體驗和溝通意義的工具;以習式配合戲劇內容,從而描述、轉化個人和人際意義,就是創作戲劇的過程(李慧心、舒志義譯,2005)。戲劇習式可分為四類,分別為建立情境活動:如生活圈子、集體角色;敘事性活動:如專家外衣、時間線;詩化活動:如溫馨大時代、對剪片段;反思活動:如目擊證人、集體雕像。進行閱讀指導時,教師可以根據閱讀的題材及發展的課程主題,選擇一個或多個戲劇習式來進行閱讀指導的活動。

參、心得

近來參加了幾次閱讀工作坊的研習,研習中針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不佳做了一些省思及教學上的建議。每每在閱讀學生的書籍時,我總禁不住跟著國際閱讀素養研究的出題方向思考要如何從文章中找出可以測出學生理解程度的題目,因此陷入了出題制式的窠臼,有些書籍的內容也不是真的那麼有趣,我又該如何去引導學生等問題。Dr. Julie Dunn提示我們選擇閱讀文本應思考它的合宜性,也應該有彈性因應內容選擇適合的時機輔以戲劇活動的課程,這解答了我心中的困惑,如果真的不是那麼有趣的書,捨棄不去做閱讀引導應該也不算是過分的事,重質不重量的,好好的進行幾次閱讀引導,也許就能對學生在進行閱讀時產生正面的影響。

Julie也提醒身為戲劇教師者應該進行大量的閱讀,發揮想像力,從文學作品找到更多閱讀的面向。前些日子有幸訪問瑞芳老師有關教習劇場的實務經驗,她告訴我教習劇場的運作最好要有一個團體各司其職的合作才能減輕負擔,又能發揮最大的效果,如果想將教習劇場的模式部份落實在教學上,教師間的合作及科際間的整合是有其必要性的。對我這個生手的戲劇教師來說,找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切磋,是可以幫助自己開闊閱讀的角度,進而在規劃戲劇課程時能為學生創造多元的探索機會。

合作學習是十分迷人的,同儕間藉由彼此思想激盪、辯論、妥協、共同努力的過程而達到成長,是老師希望看見的成效,但是真實在教學場域中,偏就會有一些孩子總是無法融入團體,對學習意興闌珊,不論給予怎樣的刺激,就是無法吸引他們進入合作學習的活動中,我也只能自我安慰,至少在活動進行的這十多節課中,這些孩子多少「看」到同學在做什麼,他們雖然不熱衷於學習活動,但是「看」也是一種學習吧!

希望自己能有機會能根據Julie的經驗,找幾個同儕教師一起規劃閱讀的戲劇活動,期望從不斷的模仿中,找到屬於自己風格的戲劇教學模式。

肆、參考書目

吳美如(2003)。戲劇活動融入國小四年級語文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慧心、舒志義譯(2005)。Jonothan NeelandsTony Goode2000)原著。建構戲劇-戲劇教學策略70式(Structuring drama WorkA Handbook of Available Forms in Theatre and Drama )。台北市: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洪孟珠(民84)。漫談小學生得課外物和閱讀習慣的培養。第一界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1-268)。台東:台東師範學院。

教育部(民92)。全國兒童閱讀種子教師研習會推廣閱讀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張曉華(2006)。教育戲劇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蔡宜容譯(2002)。艾登.錢伯斯(Aidan Chambers)(1993)原著。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Tell MeChildrenReadingTalk)。台北市:天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eambut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