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donna工作坊心得報告

一、關於Madonna

Madonna StinsonGriffith University戲劇教育博士,她在澳洲及英國的小學、中學及大學任教近三十年,將戲劇運用於教學及藝術表達上的專業能力深受肯定,自2002年起,便在新加坡國家教育機構教學實務研究擔任助理教授,負責師資培育的工作,她的研究興趣是Arts/drama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藝術/戲劇課程及評核、Drama pedagogy戲劇教學法、Drama and language learning戲劇和語言學習、Systemic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系統性的課程開發和實施等方面,在新加坡的戲劇教學研究上則側重在語言發展的部份。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討論「Links to Education and Art」,邀請各個國家曾進行相關藝術教育推廣成功的學者與會,Madonna曾擔任澳洲Queensland藝術課程發展計畫之戲劇領域的策劃委員(19982001年),參與編輯高年級視覺與表演藝術課程計畫書,因而受邀發表「藝術課程發展的案例研究」與各國進行藝術教育的交流。

她也是新加坡國家藝術委員會之戲劇與文學評量發展委員以及新加坡國家藝術委員會之觀眾與研究發展員;她所參與編輯的教科書在澳洲紐西蘭及新加坡廣受好評,所撰寫的戲劇與課程的博士論文榮獲Griffith University傑出論文獎,並提名角逐2008年校長論文獎。重要著作如下:

 O'Toole, J., Stinson, M., & Moore, T. (in press). The giant at the door: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curriculum research in drama. Dordrecht, South Holland, Netherlands: Springer.

Stinson, M. (2004). Drama: Supporting learning in project work. In H. B. Tiong, J. Netto-Shek, & A. S. C. Chang (Eds.), Managing project work in schools: Issues and innovative practices. Singapore: Pearson Education

Stinson, M. (2005).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 a Collaborative Process. In Educating for creativity: Bringing the arts and culture into Asian Education (pp. 100-106). Bangkok, Thailand: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Stinson, M. (2008). Drama, process drama, and TESOL. In M. Anderson, J. Hughes, & J. Manuel (Eds.), Drama in English teaching: Imagination, action and engagement (pp. 193-212).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inson, M., & Freebody, K. (2006). The DOL project: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ntribution of process drama to improved results in English oral communication. Youth Theatre Journal, 20, 27-41.

Stinson, M., & Freebody, K. (2006). Modulating the mosaic: Drama and oral language. In L. McCammon, & D. McLaughlan (Eds.), Universal mosaic of drama and theatre: The IDEA04 dialogues (pp. 193-201). Ottawa, Canada: IDEA publications.

Stinson, M., & Freebody, K. (in press). The contribution of process drama to improved results in English oral communication. In R. E. Silver, C. C. M. Goh, & L. Alsagoff (Eds.) 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 in new English contexts: Evidence from Singapore. Amsterdam, Nevtherlands: Continuum.

Stinson, M., & O'Connor, P. (in press). Teaching drama to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L. Cohen, S. Wright, & K. Poon (Eds.),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A practical approach. Singapore: Pearson Asia.

Stinson, M., & Wall, D. (2003) Dramactive 1: A drama text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ydney, Australia: McGraw-Hill.

Stinson, M., & Wall, D. (2005) Dramactive 2: A drama text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ydney, Australia: McGraw-Hill.

二、工作坊活動流程

工作坊的流程分成兩個時段進行,上午Madonna分享她參觀博物館的實際經驗,為同學說明博物館劇場的特性、形式及注意事項,接著帶領大家創作以「地震」為主題的即興表演。下午示範如何將戲劇運用於歷史的教學上,受限於時間因素,只完成在發展歷史人物角色的前半部,Madonna帶領的工作坊只能在大家的遺憾聲中結束。

(一)博物館劇場(Museum Theatre)重點摘要

1、各博物館均有其服務的方向及目的,博物館劇場強調的是對參愈觀眾的教育性目的,挑戰一般大眾對博物館的刻板印象,需考量如何在兩者間尋求一個平衡。

2TIE相較,博物館劇場演出時間較短,但它和觀眾的互動是持續不斷的。

3、博物館劇場的特質:

1space-空間轉移,參與者能透過場景的安排與自身的想像經歷過去的空間。
2time-參與者回到過去與過去的角色互動。
3mood-呈現出生氣勃勃的氛圍,參與者可以看到過去的歷史再現。

4point of view-透過戲劇去理解過去某個人物的觀點,並透過瞭解他人的觀點,改變看待世界的方法。

4、博物館劇場呈現的手法:

1Living History-與過去的人交會。
2Reenactment-再現某個時空中的事件。
3Remonstrations-如科學博物館的展示。

Madonna親身進入一個村莊體驗歷史劇場,利用該村莊的休息時間,村人聚集在一個酒吧中閒談,得知演員的演出方式。這些演員都是有腳本的,他們會在特定的地點演出,對著進來某個房間的觀眾重覆相同的話語,因為當天的村莊中只有一名觀眾-Madonna,在扮演中感覺無聊的演員看見她會特別覺得興奮,會以該角色地立場多些一些話,或主動和Madonna攀談。由此,Madonna強調從事博物館劇場演出的人員一定要對史事有詳盡而準確的了解,才能即興的演出,演員遊行式表演是利用走動的方式和觀眾進行互動。

5、參與的觀眾是無戲劇觀念的,傳遞的訊息必須清楚,而且在博物館中觀眾不是只有某一特定族群,他們可能看一下就離開,或是從演出中段才開始參與,對演員是極大的挑戰,Madonna曾在大賣場進行表演,她認為博物館劇場和賣場的叫賣或特賣有極大的差別,後者是無趣也無教育目的,Madonna建議在進行博物館劇場可以採取短而有趣的策略進行演出,以符合博物館觀眾的特質。

6Living Museum

1location based-重建的小村裡,演員換上當時的服裝,以某個角色生活著,觀眾於經過時可與之產生即興對話與互動,村中的裝置和擺設仿造當時的狀況。

2plot based-運用故事情節所製造的張力,引人入戲。

3demonstration based-以示演為基礎吸引觀眾注意力,使用示範或體驗讓觀眾產生對主題的興趣。

4character based-若是較封閉的表演形式,僅能聽見演員的獨白,若是採開放的情境,觀眾可以與演員互動,甚而讓演員做針氈。但演員的角色是處於某個時刻,對未來渾然不覺,觀眾無法改變該角色任何狀態。

7、場景:包含燈光、聲音、開放的空間、固定的道具等。應思考的是空間在使用上會不會影響到互動,觀眾是按情節的動線前進,還是能隨意的走動,而通常環境的聲音往往會造成表達及對談的困難。

8Linking Devices:敘事者連接兩個場景,可以同一個字眼、姿態、象徵性物件、音樂或儀式動作連貫場景,讓觀眾感覺場景是流動的,並是往前推進的。

9、博物館劇場成功的關鍵:透過演出產生新的事證、觀點、討論與問題,對觀眾個人而言是參與劇場對生活產生新的價值觀。

博物館劇場對觀眾的影響是「帶走的延續」,而非隨著演出落幕而終止。Madonna也於說明博物館劇場概念的同時提醒大家,一般人認為成人劇場要比兒童戲劇演出的技巧來的高,是錯誤的觀念,不論何種劇場應該在演出的條件上力求相同,當所有的戲劇條件都盡善盡美,將給觀眾更多的迴響。

 

(二)九二一大地震

Madonna表示她並未事先設計好課程,想先聽聽大家的想法,再來帶領大家進行一個有關議題的活動,參與的其中一員正巧在進行有關地震的相關戲劇研究,而Madonna於澳洲也有相關的經驗,當時她們透過訪談記錄片的語言進行表演,劇名是「餘震」,用以撫平受創者的心靈。Madonna決定以地震當做主題,帶領大家從彼此分享的地震故事選材以從事戲劇活動。以下是整個戲劇活動的流程。

流程

步驟

對應

戲劇實驗室

課程

內容

個人

觀察

 

 

 

建立演出第一步:

即興及資料蒐集

 

 

 

保持焦點

1.大家依報數的順序分組,A組的站外圈,B組站內圈。

2.B組要告訴A組自己經歷過的地震故事,A組也要告訴B組,以一對一的方式進行。每個人都要精簡的陳述故事。

3.A向左移動四個位子,並將自己聽到的故事說給B聽。A要重現聽到的故事,彷彿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

重現聽到的故事的目的何在?是否想透過此法使大家專注傾聽,並學習如何詳實的陳述故事?

1.結束。報數,1~6一組。小組的成員互相將自己聽到的地震故事分享給彼此。

2.請停止。根據巡堂所見參與者的神情,老師把故事先區分成幾類:sadfunningfrightingupliftingloving等。

3.小組依聽到故事決定該組的故事類型屬於上述哪個類型。

事先做好分類,可以避免同質性高的素材,讓戲劇內容呈現更多層面的思考。

策劃即興劇:

*行動內-參與者在戲劇行動進行中,加入即時的素材或想法。

*行動外-停止戲劇行動,進行討論。

1.各組選擇一個故事,該故事必須是剛剛指定的類型,並做成靜像畫面。

2.這是一個人的故事,儘量以人物扮演為主,如果需要物件作布置,可運用現場的布、椅子、櫃子或其他物件進行呈現。

3.結束討論。

我們這組決定採用我的故事,但是如何呈現卻意見紛歧,最後綜合大家想做的角色,構成一個看起來還合理的畫面。

建立氣氛

1.請依照順序作靜像呈現,當呈現靜像的組別在做準備時,其他人請把眼睛閉上,並聽老師進一步指示再睜開眼睛。。

2.其他同學睜開眼睛時,靜像畫面就已經完成了。

3.請大家觀看靜像,看看靜像呈現的是什麼感覺。

4.老師拍靜像畫面角色的肩膀,讓角色說一句話。

5.當大部分都講完了,請將畫面繼續靜止二秒。

印象最深刻的是女兒相互推辭照顧娘家父親的靜像創作,感覺很悲傷。

因為閉上眼睛,所以各組的準備的過程都被隱藏起來,反而讓各個靜像呈現更清晰。

 

時間:將凝住的時刻演繹出來

語言:簡約的使用語言

建立演出第二步:

找尋連結的線

1.各組分析所呈現的靜像分屬於地震前中後的哪一個時刻。

2.計劃故事呈現:靜像屬於開始,則要做出之後一分鐘發生的事;屬於中段,則要做出之前二十秒或之後發生的事;屬於後段,則要做出前面一分鐘發生的事。

3.故事要有清楚的開始及結束,均以靜像呈現,中間的內容則以流動畫面表現。

4.小組討論並計劃。

5.老師集合所有人,詢問意見,延長討論時間。

6.老師外加一點說明:最後要說出「地震」這個字眼,可決定全部人在當下情境一起說,或是離開情境在一起說。

7.注意保持距離,維護自身與他人的安全。

8.結束創作。

原先我們呈現的靜像是地震中,發現很難往前推展,所以臨時將鏡像畫面推到地震後。

而為了全部人都進入畫面,故事的內容和原有的故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我們花很多的時間在解決遇到的問題,最後顧不得限制。

老師的指令提示學生方向,是否也限制學生可能的發展呢?

建立演出第二步:

尋找演出風格

1.小組輪流作呈現,並提供意見,越後面的組會因前面的表現而變的更好。

第一組:學生與教官。逃出教室後坐下來,張力的效果就降低了,帶領者讓教官環抱住所有學生,當月亮說出地震時,將畫面定格在大家放鬆下來的神情。

第二組:家庭。太多人一起講話,聽不清楚內容,可利用門做一個分隔,並注意大家都要清楚出現在畫面裡,把想走即還有人堅持不走的感覺更強調出來。

第三組:幼稚園。利用布和箱子,改變了畫面的平衡也增加了一些動感。結尾的地方要更清楚的說出地震,也許可以改變一下聲調。

第四組:宿舍。

第五組:老家。利用角色背台的方式將當下進行對話的兩人凸顯出來。

透過Madonna逐一的修正,主題或是焦點更加集中。

例如第二組的呈現,藉由一個門板的阻隔,呈現出對地震的不同思維,一頭人數多,另一頭僅有一人,但是整個畫面卻出奇的平衡,把爸爸「鐵齒」的一面表露無遺。

演出製作:

*結構緊密。

*製作盡善盡美。

*參與者與其他人共同分享、感受。

1.因為時間有限,由老師安排各組故事呈現的順序,由教官開始,依序由宿舍、老家、家庭及幼稚園接演。幼稚園是最後一組,要有很大的張力才行。

2.最先呈現的小組完成故事後要慢慢做回自己的位置,大家將眼光漸漸移往下一組,以此類推。

3.組與組間由另兩位老師做過場的銜接,在完成所有的故事前,大家都不可以鬆懈下來。

4.呈現。

音樂及聲效的過場銜接全部是其璋老師和瑞芳老師即興創作的,真的很厲害,把地震對於不同人所產生的複雜情緒呈現的淋漓盡致,連貫的相當流暢。

 

說明

題材選擇:多半從大家的經驗開始,再決定作法。

活動流程:說故事-重述故事-做靜像-進一步發展。

注意事項:結構是可以更動的,面對沒經驗的團體,發展的時間要再長些,活動的進展也要慢一點。

提問

1)白板的分類詞:

參與者學習過程中的表情、動作,是領導者思考活動該如何進行的提示。這些分類也許有益於活動的進行,刪除重覆性的故事,也讓活動的內容平衡。

2)悲傷的情緒轉換

結束的方式很多,可以是一首歌或是一個儀式,不需要讓觀眾有很悲傷的感覺。若是在博物館展演,不會和今天的作法相同。

3)戲劇的目的

編創計劃不會在一開始就有目標,而是一個畫作或物品引發創作的靈感,亦即要隨時保持彈性,編創的目的是要觀眾有持續的情感或是思考。

老師明確的掌握戲劇教學的設計邏輯,即使是臨時產生的戲劇教學計畫,也能很快的將計畫轉變成一個有行動力的戲劇活動。

要觀眾有持續的情感或是思考的戲劇是很難達成的,那絕對不是只是保持彈性的戲劇帶領而已,大部分的時候應該是教學活動的安排能協助表演者真誠的流露感情所致。

悲傷的情緒是因為結局有遺憾,老師的意思應該是希望觀眾能從戲劇中得到新的生命動力而不是沉溺於悲傷的感受而不能自拔。

 

(三)歷史故事-鄭成功

本活動先以作明信片的方式做暖身,Madonna將透過暖身的活動,帶領大家如何透過戲劇教歷史。因為歷史不能被教錯,所以將會是很大的挑戰,又因為今天的活動是臨時依參與者的興趣計畫出來的,參與者並未先做好事前的研究功課,因此Madonna表示站是不追究活動發展是否符合史事的部份,參與者還是可以根據已知的部分去發展合理的人物及情節。

流程

步驟

戲劇

策略

課程

內容

個人

觀察

遊戲

1.名字金字塔:兩人互相說自己的名字再握手,然後再各別說出對方的名字。不需要做出誇張的動作,要很快的完成問候的動作。

(由Madonna帶頭面對第一個參與者打招呼,圍成的圈開始產生缺口,漸漸變成S行再還原成圈,只是大家會面向外,到時每個人需要轉個身回到原位。)

玩到後面,大家都幾乎氣喘吁吁、笑聲不斷,因為來不及完成者會卡住許多人的動線,越急著完成,越是狀況百出。

明信片-集體圖像

1.明信片:到各地旅遊,會將所見的風景明信片寄給親朋,待會兒我們也會這麼做。大家根據前面人的表演,構出整個畫面。

2.「喜馬拉雅山」明信片。老師做出拍照的姿勢,喊「卡」,請大家回座。

3.「古埃及」明信片:老師做出拍照的姿勢,喊「卡」,請大家回座。

有的人的靈感是因為前面人的創作而被激發出來。

不過也有人又做了前面人做過的扮演。

明信片-集體圖像

線索材料

心底話

1.請大家開始思考台灣歷史中的事件並做討論:

 「今天是台灣光復節。」

「民族英雄鄭成功。」

「義賊廖添丁。」

「三一九槍擊事件。」

「請找出一個時間久一點的歷史事件。」

「鄭成功。」

「鄭成功是什麼時代的人?」

「十七世紀。他從台灣的鹿耳門登陸,把荷蘭人給趕走。」

「我不明白這個歷史事件,而你們對此歷史也有不同的了解,所以你們要做出當時一個虛構的人物,因為我們未事前做好準備,所以現在可以不用很精確的依照史實。」

2.「鄭成功登台」明信片:

1)每個人進入明信片都要變成人,沒有物件,可能是軍隊、婦人或孩子,不需在乎自己的性別。

2)選擇這個嚴肅的場景,進入畫面的每個人要考量已在畫面裡頭的人物的心情和看法,想想自己該如何進入其中。

3)進入畫面後,說出自己的角色與正在做的事情。

4)大家要全部進入畫面後,老師請大家一起說一個心中想喊出來的話。

3.結束。

老師婉拒大家興高采烈提議的三一九槍擊事件,不曉得是怕議題會造成人身攻擊嗎?如果要大家撇開政治立場,這個話題大概很難有什麼有意思的發展,在過度限制下,創作會綁手綁腳,老師是對的。

這麼多人構成的歷史事件明信片震撼性十足,身在其中,還真的嗅到戰爭開打的緊張氣息。如果我們都進入角色認真扮演,台前欣賞明信片的人聽到我們的內喊,會不會也進入了我們所創造的某個時空中。

這個活動很像地震的模式,先由靜止的畫面創作倒出接下來要進行活動的線索材料。

時間線

線索材料

 

1.分為AB組,兩個人面對面。

2.分享故事:

1)想想在剛剛畫面中,你是誰,你在戰爭中的角色、年紀、想法是什麼?

2)由A開始說,B必須想像自己不在畫面中,然後再交換說明。結束。

3.事件過後的五天:

1)兩個人互相要告訴彼此事件發生的經過及想法。

2)想想你自己是誰,事件過後的五天,你碰到一個人,你會告訴那個人什麼事,給二分鐘的時間。

3)由A開始說,B必須想像自己不在畫面然後再交換說明。

4.結束並發表自己聽到的人事物:

「我可能需要聽一下你們故事,因為這一次不太容易觀察出來。」

「不管是說你聽到的或自己說的故事都可以,說出來的故事內容要平衡和對照。」

「等一下請你假裝自己是第一次聽說這個故事的人。」

「我聽說他是鄭成功第三個的太太,她聽說有戰爭,鄭成功匆匆忙忙離開。」

「那天後來發生什麼事?」

「那個小妾並沒有做詳細的敘述。」

「我聽到一個走失的孩子的故事,他說父母親匆忙把他叫起床,他一出門,就看到很多人在逃亡,之後就和家人走散了。」

「我聽到一個士兵的故事,他說他提供了一個意見讓鄭成功能順利攻城。」

「我聽到一個荷蘭士兵,他根本不知道會發生戰爭,那一天晚上是匆忙起來應仗的。」

「我聽到的是荷蘭士兵,他放飛鴿通知大家。」

「我聽到他是一位牧師,因為他不想投降,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因此他們正在禱告。」

5.剛剛發表的人要扮演所說的那個角色,請找一個地方坐下來,彼此的距離要稍微拉開一點。

在這個地方,和我同組的人並沒遵照老師的指導進行,因為一個人在告訴你一個事件時,我們很難不插嘴再繼續追問,我該用什麼角色聽對方說話呢?這可以是待會兒我要扮演的角色嗎?後來我們變成角色間的閒言閒語。

老師提示大家「假裝自己是第一次聽說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這個活動很多次有這樣的提示語。

因為聽成是分享自己聽到的故事,所以我分享的是學長扮演的小孩的故事,結果我得扮演那個孩子,接受同學的詢問,只有一些時間能思考那是一個有著什麼遭遇的孩子,其他就等同學問時才慢慢建構出來。

訪問/盤問(或坐針氈)

1.扮演角色的人要開始為自己的角色設定更充實的背景,也要幫自己取個名字。

2.其他人依序報數17,分成七組坐一個循環式坐針氈,請想一些問題問他們,以獲得事件的相關訊息。

3.拍手時就換組,讓每組都有機會和每個人物說上話。

4.結束,回座。

大家訪問時的態度不是很認真的想要了解事情真相,反而是帶著嬉鬧的態度在問問題,第一組還好,接下來的幾組因為時間不足都是隨隨便便問一、二個問題就走。

牆上的角色

1.請每個人物到中間挑一張代表自己的人形紙,並拿著一枝筆在人形紙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及身分,找一個地方坐下來。

2.其他人分別將對每個人物的認識寫在人形紙上,這原先需要花很多時間,今天只能運用二分鐘。

我找了一個看起來像小孩的人形紙,沒有太多人對這個小角色有興趣,這和我一開始設定角色是因驚嚇過度而只記得戰爭逃難的一刻而不記得其他的事情有關呢?反而老師不斷提及小偷和小孩的角色,似乎是在這個歷史中,這兩個角色是可以發展出深刻的劇情來?

 

1.我們創造出的人物是有很多的生命細節需要繼續去推究的,要注意不能改變歷史,所以大家需要做足功課。

2.有一些人並沒有出現在歷史記載上,但是卻是有可能是真實存在過的,我們要思考如何帶入當時人物的思考去從事角色的塑造,例如小偷的角色,當我們對史實作了很詳實的研究,就能針對某個角色做往前及往後的推想。

3.可以思考這些人物在事件中可能會說的經典對白,例如:小偷會說越亂越好,小孩會說我要好好長大等,而後再去發展更深入的劇情及角色。

4.結束,回座。

創作歷史事件中的虛構人物,又能符合史實是很大的挑戰,成如老師所說的,這些未被記載在歷史上卻真實存在過的人物,能幫助我們另外一個觀點去看歷史,一段有關於「人」的歷史。

 

問:有人在人形紙上寫上自己的想法,例如:「我想要小偷學藝。」這是可以的嗎?

答:可以由全體參與者一起討論,有一些是一時興起,有一些可以繼續討論。回想一下Joe的例子,流浪漢Jim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大家可以繼續思考這個角色的特質和不同層面的思維,讓這個活動更加深入。

「我想要小偷學藝」是同學心中的念頭,既然是要陳述對小偷的認識及想法,不如改成「可以開班授課如何發不義之財」等敘述方式。

 

三、個人心得

從整理工作坊的教學流程中,我們不難發現,Madonna即使面對臨時計畫的戲劇教學,她還是會依循著一定的設計邏輯安排戲劇活動,由簡而繁,由外而內,以趣味開始,發人省思作結,Madonna說:「教學時,引導者以退後的方式引領被引導者前進。」這其中包含從事教學的教師應該具備的教學敏銳度,從觀察學生學習狀況做最合宜的教學調整,也呈現設計課程應重視邏輯性,若能把握住這樣的大原則下,任何素材一到手上,馬上就能變成可以執行的課程計畫。

當我們習慣某種教學方式後,就很難發現其中可能產生的教學問題。學歷史就是要把事件的年代、因果關係弄清楚,從自己當學生以來從來不懷疑這樣學有什麼不對,很多弄不清楚的事,我們會玩笑的說「除非死人從墳墓裡跳出來說話」,Madonna解說博物館劇場後,我相信這句玩笑有一半會實現:「死人可以從歷史走出來說話」,戲劇的神奇力量讓歷史教學不再只是讀那些枯燥無味的內容,從歷史人物身上學習事件中人物的情感、價值、態度等,學習歷史不會再是強記一些片段的資料,而是能關心他人的觀點,建立價值判斷,活出新的生活方式。Madonna也不斷的告訴我們要深入去探究史實,演活在真實故事中的虛構人物。

Madonna在地震活動結束後的討論中提到如何利用戲劇教學的範本來發展戲劇活動,其中一則是以老怪物教導小怪物如何變成一隻可怕的怪物,這個故事可以演變成老怪物需要取得教學執照,及如何取得執照的討論。另一個是14歲男孩謊稱自己18歲上戰場打仗身亡,這個故事可以透過一封男孩寫給家人的家書來呈現,我們可以思考現在的青少年和父母的溝通問題,將學生的經驗與教學連結起來。教學範例是固定的,教師要依據學習者的學習階段做靈活的運用,同一個的故事可以發展成不同的教學主軸,教師從研究戲劇教學範例中找到教學的靈感,起初可能是模仿教學,後來應該是要能自己計畫教學。

關於台灣的表演藝術課(戲劇教學)面臨困境的問題,Madonna在工作坊的示範正為我們的表演藝術找到出口:戲劇結合議題撫平創傷,戲劇融入演活歷史,我們還可以為戲劇融入其他領域教學找到有很多的可能。最近我讓學生自由創作一個有關數學的悲傷故事,他們將死板的算式加注生命力,講述技巧不佳也無妨,能說出故事的學生已經學會數學的運算概念,並把會的能力轉換成教導同學的技巧,我也或許懂得一些帶領戲劇的手法,不過會的能力也得能順利轉換成教學的技巧,才能成就一個具備高度學習意義的戲劇饗宴。這需要時間的磨鍊,及不斷的經歷操作與修正的反覆過程。

很期待下一次的工作坊-John Somers的博物館劇場的來臨,在這些戲劇大師的帶領與傳承戲劇教學上的經驗,我們的戲劇教育的發展會越來越茁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reambut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